人大复印资料丨《宗教》2023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华大学 傅正义简介资料 人大复印资料丨《宗教》2023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人大复印资料丨《宗教》2023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2024-05-10 14: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 键 词】体相用;《大乘起信论》;修道论;佛身论;存在论

【作者简介】王帅,清华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22.12.54~62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壁画中的星宿图像与石窟整体的构想

(日)桧山智美/著 蔺君茹/译

【摘 要】西魏时期营建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描绘有各种各样的印度系神格像,西壁上部带状区域描绘的日天和月天之间的星宿图像,有学者认为是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但问题是具有同样图像特征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像在东亚并不存在,与占据西壁大部分的印度系神格像的关系也不明确。第285窟壁画中,将伏羲、女娲纳入佛教伪经《须弥四域经》的世界观来表现顶部壁画,将印度系的各种神灵纳入佛教的《大集经》“日藏分”来表现西壁壁画,从这一点来看,两者共有基本框架。东阳王元荣通过在佛教框架下营造明显吸收异教信仰、将多宗教的要素混杂在一起的礼拜空间,试图将居住在当时敦煌的持有不同宗教观的人们融合在佛教的名义之下。

【关 键 词】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东阳王元荣;星宿图像;昴宿;占术大集成;大方等大集经;哒

【作者简介】桧山智美(1985-),女,日本茨城县人,京都大学白眉中心/人文科学研究所特定助教(京都 左京 606-8265)。

【原文出处】《敦煌研究》(兰州),2022.4.51~65

【基金项目】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奖励经费“西域北道的佛教石窟寺院中可见的印度伊朗样式壁画的超域语境的研究”2016-2019(16J02828)。

华北东部北齐至隋代菩萨造型特征

何利群

【摘 要】北朝晚期的中原北方东部地区出现了一类形体较大的立体圆雕菩萨,总体特征是面相圆润,体型修长,胸腹间装饰以不对称形披帛为典型特征,时代通常被确认为隋代。本文从六世纪末期邺城特定的历史及宗教背景出发,以有纪年的石窟造像和背屏式造像为标型,对邺城、定州、青州等地出土的该类圆雕菩萨像的时代属性及源流进行辨析。

【关 键 词】邺城;定州;青州;北齐;隋代;菩萨

【作者简介】何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汉唐都城考古、宗教考古及东亚艺术史(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成都),2022.12.64~6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中古国家大寺及其对东亚地区的影响”(19VJX069)阶段性成果。

真谛所传的阿摩罗识与解性

傅新毅

【摘 要】在印顺法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真谛所传的阿摩罗识与解性概念。虽然真谛的译籍中不无混杂乃至矛盾之处,但大致还是可以将其唯识思想从如来藏思想中剥离出来。他所传的阿摩罗识,是指佛果位如如智证的无垢真如,但与如来藏思想不同,这不能被置于众生因位来说。众生因位只有作为空性的有垢真如,而没有证入真如的无分别智。一切圣道乃至无分别智的生起,是以生佛交互的闻熏为起点,此即所谓“闻熏习与解性和合”。因此真谛唯识学的基本架构,并不是返本还源式的本觉思想。

【关 键 词】阿摩罗识;解性;本觉;真如

【作者简介】傅新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与佛教文献学(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五台山研究》(太原),2022.4.14~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21FZJA001)。

名言与心识:

《齐物论释》对佛教语言哲学的阐发

王 颂

【摘 要】《齐物论释》是章太炎的重要哲学著作。本文聚焦于该著作探讨的“名言”问题,将其还原到佛教思想史和庄学的脉络,比较分析毗昙、中观、唯识和如来藏各系对语言问题的论述,以及章氏对上述派别思想的吸收与阐发。本文还以语言问题为线索,分析《齐物论释》中提及的僧肇、华严宗与《庄子》的关系,判别章氏结论的得失。本文认为,《齐物论释》借鉴佛教哲学而多有创新,其哲学价值值得重视。如以“平等”释“齐物”,以语言的“平等性”为“平等”的形而上学基础,以佛教心识说来统摄名言等说法都超出了前人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 键 词】章太炎;《齐物论释》;名言;心识;语言问题

【作者简介】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22.12.45~5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域外藏多语种民国佛教文献群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编号21&ZD251)的阶段性成果。

《大道家令戒》与早期天师道

(美)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著 李 澂/译

【摘 要】《大道家令戒》见于早期天师道文集《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是汉中教团解散后为颁布给分散的天师道徒众而撰写的教诫。此文的确切日期是公元255年2月1日,似乎由张鲁宣说,但最有可能是其他人的作品(也许是张鲁诸子之一),此人接收了神降之文。《大道家令戒》让我们首次得睹天师道的宇宙观,以及历史上道如何化身救助受苦人类的具体描述。我们还了解了“种民”的概念,这些幸运的凡人被选中在世界末日带来的灾难中幸存下来,并生活在“太平”的新时代。虽然其道德观与《想尔注》中显示的道德观基本相同,但《大道家令戒》更进一步迁就儒家道德,特别强调基于家庭之等级制的重要性。《大道家令戒》写于魏国濒临崩溃之时,证明了这一事件导致天师道进一步瓦解,也证明了朝廷授予官职造成了天师道领导者之间的内斗。虽然它表面上佯装听众是整个天师道派,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道派残存教众的规模有多大。从《大道家令戒》可以清楚看到,自汉中教团解散伊始,天师道之所以加剧分裂,不仅因为其保护伞魏王室崩溃,而且也因为皇室加封本身导致教团内部纷争。

【关 键 词】大道家令戒;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天师道;张鲁

【作者简介】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译者简介】李澂,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文化》(京),2022.6.158~165

施舟人的道教研究:

法国汉学传统、方法论与文化叙事模式

张崇富

【摘 要】本文从法国汉学传统、方法论与文化叙事模式这三个角度讨论并总结了施舟人先生在道教研究领域的学术建树。依据对施舟人先生论著的细读和分析,本文认为:施舟人的道教研究既继承了法国汉学中的西方古典学,又融会了法国年鉴学派传统的社会学传统,并服务于建构以道教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另类”叙事模式这一核心。文化叙事模式的建构才是理解施舟人道教研究的一把“金钥匙”。

【关 键 词】施舟人;汉学;道教;道教研究

【作者简介】张崇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2.10.56~6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川主信仰的文本、仪式及口述史研究”(项目号:18BZJ046)、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中央统战部统办函[2018]347号)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道教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项目号:21&ZD249)的阶段性成果。

伊斯兰教中国化视阈下清道光济南

《左公之墓》汉文-阿拉伯文墓碑研究

马保全 马连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济南清代道光年间的左廷荣汉文-阿拉伯文墓碑碑文的考证与研究,介绍了清末左公的苏菲行迹、朝觐经历及碑刻反映的华北地区苏菲的某些面貌与伊斯兰教中国化因素等相关内容,认为它是一件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中具有相当价值的碑刻。

【关 键 词】伊斯兰教中国化;华北;苏菲;阿拉伯文碑刻

【作者简介】马保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山东师范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连俊,滨州同创兴业钢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2.12.113~125

中国伊斯兰教“现代性”问题初探

张雪松

【摘 要】“现代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现代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择不同的道路完成其自身“现代性”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宗教的现代化变革绝非以近现代西方宗教的现代变革为模板。1949年以来,中国早已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因此与中东、北非、南亚等地各种伊斯兰教现代主义思潮不同,我国的伊斯兰教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文主要从中国伊斯兰教界对族教关系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两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来探析中国伊斯兰教的“现代性”。

【关 键 词】中国伊斯兰教现代化;族教关系;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作者简介】张雪松,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文化》(京),2022.6.47~53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摘 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 Sede/ Holy See)与一般主权国家所签署的重要协议“政教协定”(Concordato/ Concordat),综合教会法、宗教法、国际法的多重交叉视野和理论,从其概念界定及当代认知观念之变迁,起源及历史演变,有关其法律性质的经典理论,制订政教协定的技术性要素和政教协定的类型等五个方面分门别类地聚焦了关乎政教协定的重要因素。以其对这一长达千年的重要的政教间国际协定,在兼顾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予以尽可能的全方位的聚焦和把握。

【关 键 词】政教协定;协定;协约;圣座;教会法;宗教法;国际法

【作者简介】刘国鹏,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2.11.91~103

世界基督教研究:全球史与跨国史的视角

刘 义 刘 梦

【摘 要】世界基督教作为当前基督教研究的新范式,反映了从西方中心论的“基督王国”向多元化的“世界基督教”的转变。从长时段角度看,基督教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全球史。狭义地说,世界基督教的形成更多体现为一种近代以来的过程。罗马天主教和五旬节-灵恩运动代表了全球基督教的两种不同路径。然而,整体上来说,英语学界的世界基督教研究主要聚焦于南北之间的重心转移,而相对性地忽略了东西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全球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下,发掘基督教的亚洲根源,探索“全球东方”基督教的状况,为中国学者参与世界基督教的研究提供了视角和契机。这也有助于我们从世界性的视角思考基督教中国化的命题。

【关 键 词】世界基督教;基督王国;传教运动;全球史和跨国史

【作者简介】刘义,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宗教与全球政治研究院负责人;刘梦,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文化》(京),2022.6.62~69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基督教本土化进程比较研究”(编号:21BZJ010)阶段性成果。

从新见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藏品看马儒翰的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

施 晔

【摘 要】本文以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发现的汉学家马儒翰旧藏民俗画及道家符箓为基础,阐述马氏从图像资料入手分类研究中国民间信仰的方法,剖析他在这一领域的开创之功及其研究中存在的缺陷,进而综述马氏之后西方汉学界的相关研究,展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汉学界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由业余逐步向专业化发展的历程,及其为现当代学者提供的研究路径和范式。

【关 键 词】欧美汉学;马儒翰;中国民间信仰;民俗画;符箓

【作者简介】施晔,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原文出处】《国际汉学》(京),2022.4.70~78

中国民间信仰与中美文明互鉴:

美国传教士富平安的中国民间信仰情结

李明洁

【摘 要】以具体人物的传记耙梳为方法,可以为宗教文化交流的社会史研究,提供特殊的视角与质感。富平安女士(Mrs. Anne Swann Goodrich)的身份和经历,使其成为中国民间信仰现当代海外传播研究中的难得个案。她于20世纪20年代来华做传教士,对民国北京的民间崇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并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的宣讲。瓦萨学院及亲友提供之档案资料,将一名美国传教士的中国民间信仰情结,作为不同文明间的交往和交流的叙事呈现了出来,见证了不同信仰间的文明互鉴以及中国民间信仰所具有的普适价值。同时也以个人生活史和心灵史的方式,再现了20世纪中美两国社会历史与信仰生活的巨大变迁。

【关 键 词】富平安;来华传教士;中国民间信仰情结;文明互鉴

【作者简介】李明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文化》(京),2022.6.94~1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的整理与研究”(编号:21BZJ050)的阶段性成果。

全球背景下的神明标准化

——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的

个案研究

范正义

【摘 要】当前,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不断从中国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输入妈祖信仰文化,同时将这些信仰文化进一步传播到马来西亚各地妈祖宫庙。这一信仰文化标准化的现象超出了中国国界范围,从而在空间向度上对华琛神明标准化理论提出了挑战。中国政府层面对妈祖文化的认可与鼓励是全球背景下妈祖信仰文化标准化背后的推动力量,但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在政治上已经落地生根,他们主动标准化于中国妈祖信仰文化的目的,与帝制晚期中国的地方士绅有很大不同:一是通过输入中国妈祖信仰文化来打造自己的马华文化,为自己在马来西亚多种族社会中谋取更好的生存空间;二是通过输入中国妈祖信仰文化,扮演湄洲妈祖祖庙代理人的角色,在马来西亚华人群体中建构自身的权威地位。民间信仰自身运作逻辑超越于政治疆土边界之上的特点,是华琛神明标准化理论能够突破中国国界限制,从空间上扩大至全球华人社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 键 词】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妈祖信仰;标准化

【作者简介】范正义,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2.11.69~79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妈祖信仰网络研究”(17BZJ041)的阶段性成果。

印度宗教传统的三个面向

——祭祀、解脱和虔信主义

赵 悠

【摘 要】中世纪以后的印度宗教与前代宗教的关系如何理解?通过祭祀、解脱与虔信主义三个早期的发展阶段特征,选择普迦等后世的文化切面作为参照,以分期和分层同时观察的方式,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印度宗教的延续性与断裂性。线性叙事易抹平宗教发展的层累效应。在来源极其复杂的印度宗教中,有必要将阶段性特征同时作为反复介入的历史动力来看待,相似又各别的具体案例反映了它们带入主流价值体系的张力及其协调。

【关 键 词】印度宗教;祭祀;解脱;虔信主义

【作者简介】赵悠,女,上海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39~14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梵本《时论》中的古印度时间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9CZX03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